不唯流量,用心用情,方得始终
您好,欢迎来南方娱乐网
首页 >  TOP

不唯流量,用心用情,方得始终

2021-10-08 15:16:11 来源:南方娱乐网

文章摘要

今年的北京国际电影节上,比起往日的众星云集,我们看到的是更多中生代及实力派演员大放异彩;而无论推荐影片还是开幕式发言等场合,都少了“流量明星”曾经频频出现的身影。无独有偶,据统计,近日央视热播剧《扫黑风暴》中,讨论度最高、最受观众喜爱的角色

今年的北京国际电影节上,比起往日的众星云集,我们看到的是更多中生代及实力派演员大放异彩;而无论推荐影片还是开幕式发言等场合,都少了“流量明星”曾经频频出现的身影。


无独有偶,据统计,近日央视热播剧《扫黑风暴》中,讨论度最高、最受观众喜爱的角色都围绕着剧中几大实力派演员,对大江、贺芸两个角色的“演技”讨论占比超过了50%。



“流量” 究竟在我们的影视行业中 扮演着一个怎样的角色?未来,又该置其于何地?

流量并非原罪,“唯流量”不可行

流量一定程度上代表着观众的喜爱和社会认可度。每个时代都有广受大众认可和喜爱的明星或是演员,我们的父辈同样也“追过星”,也有属于各自时代的大众偶像。

现如今所说的很多“老戏骨”,若以今天的商业逻辑来看,也曾经拥有“流量”及爆款作品——如唐国强与《小花》、王志文与《过把瘾》、陈道明与《围城》、张凯丽与《渴望》,等等。





这些有着广泛群众基础的演员,往往能为影视剧作品带来更高的票房、收视,更多的关注,更大的收益。而且,明星效应对大众文艺的社会传播起到较大的积极作用。

但是,当影视制作方和平台方出于作品知名度和商业表现考量,开始单纯用“流量”来反映大众的认可和喜爱:明星和影视作品所获得的关注、观看、讨论等,均可被算法量化为数据“流量”时,流量变了味。

流量并非原罪,问题在于为流量而流量的“唯流量”倾向。

近十年来,业界逐渐对流量产生了过度的依赖和追逐,特别是“流量明星”——从人设营销到影视剧作都可为其量体裁衣,网络平台与社交媒体也会为其打造热搜榜单。甚至,只要掌握了互联网信息分发,还可以将流量分发直抵用户,引导出粉丝群体,对流量变现的过程施加控制。

这就走到了一种“为流量而流量”的境地,正如曾经“唯收视率”的陷阱一样,走向了牺牲艺术质量本身而刻意追求流量这样舍本逐末的错误轨道。


这样的“唯流量”,也就无法达成其本来目的,不能正确反映观众真正的意愿;无论明星、观众还是艺术作品本身,都被虚幻的流量数据所裹挟。


本届北影节上,北京师范大学中国文化国际传播研究院院长黄会林表示,文艺工作者面对着很多诱惑和挑战,有些文艺工作者罔顾法律和道德,突破底线,对青少年、对下一代产生了负面引导,这是绝对不允许的。她坚决支持北影节对整治文艺领域不良、负面因素的呼吁。这一点,应是影视行业从业者共同的心声。

流量若要长久,还需实力支撑

之所以信赖流量的准绳,是为了借此拥有最受观众认可的明星和作品;没有了观众的肯定、艺术的底气,流量就是空中楼阁、梦幻泡影。一个明星或者演员最核心的价值所在,是他诠释艺术的能力和塑造的角色、演绎的作品。


中国电影家协会副主席尹鸿在谈到流量明星时就表示:一个演员在社会上有知名度、有粉丝都不是坏事,但永远应该以角色作为自己的底色。

回顾前文提到的那些从“流量”蜕变为“戏骨”的演员就会发现,扎扎实实的“流量”积累其实是一个长期推进的过程。无论是实力派还是所谓偶像派,都是通过持续不断的高质量作品,不断扩大自己的社会认可度、影响力、公信力,维系并扩大受众群,并通过商业代言等行为将社会影响转化为收益。曾经一炮而红的明星有很多,但大浪淘沙过后,其中许多人都被迅速替代,黯然湮没。

演员林永健从1986年从艺至今已有35年,他结合自己的演艺经历来说明文艺界八字核心价值观——“爱国、为民、崇德、尚艺”,认为这是让演艺事业艺术长青的秘诀。事实上也正是如此:长相出众的刘德华、张曼玉等一代“巨星”在出道时也曾被当做“花瓶”,而他们以诚恳的人品、数十年扎实的演技,获得了长久的赞誉。





今天的许多“流量明星”,也正在努力打磨自己的业务能力。如北影节青年宣传推广大使易烊千玺在《少年的你》《送你一朵小红花》中的表现已颇受业界认可,张艺兴在总台热播的《扫黑风暴》等电视剧中的演绎虽略显稚嫩,但也正在演员的道路上迅速成长。

相反地,没有实力支撑的流量,往往是昙花一现,转瞬即逝。因采用流量明星而忽略了艺术打磨的作品,即便再好的营销宣传也无法赢得观众从口碑到商业上由衷的支持。

因此,应当从根源上看待流量的作用:我们重视流量不是因为流量本身,而是为了面向数据背后的观众。用心打磨的艺术,加之互联网口碑的迅速传播,一定能让金子发光。

有实力支撑的流量,才能扎下根来,不断生长。

我们需要更真实、更长久的流量

如果说六年前的“归国四子”开启了“流量时代”,历经选秀偶像养成、抖音快手网红等一轮又一轮浪潮之后,今天的观众正在走出“流量陷阱”。仅仅依靠改编一部大“IP”、找几个流量明星主演,就可以收获巨大票房或点击量的时代,已经一去不返。

在本届北影节上主讲首届大师班的陈可辛认为:“电影绝对不能是套路,我们需要把演员从套路里拉出来。”编剧张翼也认为:“无论是写剧本还是人物,真实才能破除套路。”除了创作者之外,今天的观众对于演员演技的要求越来越高,对作品质量的鉴别和欣赏水平也在不断上升。



当我们将一个明星定义为“流量明星”,在肯定其商业价值的同时,往往也意味着他仅仅是流量,在作品上下的功夫还不够,实力还支撑不住明星的光芒,还接不住他所获得的作品和角色——那么一时的青睐很容易会转向新的艺人。而一个真正拥有独一无二实力和魅力的演员,是很难被轻易取代的。

正如北影节“天坛奖”国际评奖委员会成员张颂文所说的那样:“演员拼到最后,拼的是人生阅历、对艺术的见解以及三观。”

制作方和平台方也可以尝试用更全面、客观的方式来评估明星价值,开发艺术作品。

在这方面,今年总台的热播剧《觉醒年代》《扫黑风暴》都是典型的正面例子:精心、严肃的创作态度、有集体共鸣的主流价值、和生动精彩的艺术诠释,一定会得到更多的共鸣和认可。



归根结底,演员应该永远用作品说话、让观众评判。对于广大演员特别是流量明星来说,需要不断提高职业修养、艺术素养,才能走得长远。

后流量时代,观众越发聚焦于演员的演技、作品的内在,行业正呈现出回归艺术质量的倾向。各大流量明星也纷纷打磨实力以求长远发展。相信这不仅有助于延长明星的职业生涯,更会荡涤着整个影视行业风气,提高内容质量。

我们期待更真实、更长久的流量。

分享到:
娱乐聚焦
  • 明星
  • 电影
  • 电视
  • 综艺
  • 音乐
明星八卦